
擘畫立德樹人的大學之道 天大人步履不停
期次:第1323期
查看:11

大一新生在雙校區同上“人工智能導論”課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我們黨和國家教育的根本問題。一年來,天大人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奔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而去,致力于在教育強國路上塑造新質人才培養模式。
一年來,天津大學持續發力,讓思政教師站在講臺中央,讓思政課真正講到學生心里。2024年春天,在北洋園校區,一場“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的集體備課會舉行?,F場除了天大馬克思主義學院8位思政教師外,還有校黨委書記楊賢金等校領導,當天他們還有另外一重身份——這門課的授課教師,包括他們在內的五位校黨委常委已經給未來技術學院等四個學院2021級的本科生講授完一遍課程。當天現場,每一位教師說課結束后,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思政課名師一一點評,幫著一起“磨課”。在天津大學,像這樣的集體備課會、磨課會對所有的思政課都已是“家常便飯”。一年來,天津大學馬理論學科軟科排名連續8年實現突破,躍升151位;馬院思政教師獲得全國青教賽、教創賽等代表性教學獎項45項;思政課虛仿中心全年接待校內外100余家3000余人次參訪,連續舉辦三屆紅色全景資源大賽,已建成全國高校最大的資源平臺。
一年來,天津大學持續發力,以新工科建設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新年伊始,天大校園里響起一聲春雷:學校啟動實施“一流本科教育躍升行動”,一攬子推出“五大行動”,旨在通過“躍升行動”深化立德樹人綜合改革,按照“從未來到未來”的人才培養理念,加快培養國家戰略急需人才,探索數智時代卓越人才培養新模式,完善卓越人才培養體系。學校新開的一門“人工智能導論”課也受到學生熱捧。這門課由學校人工智能學院教授胡清華領銜,8位人工智能及交叉學科領域教授齊心打造,13個學院的30位教師共同授課;4000余名大一新生在智慧教室內通過裸眼3D、全景智能板書等智能教具與教授互動……這是天津大學以新工科建設為契機,積極推動學科交叉及新興學科布局,創新拔尖人才培養模式的一個縮影。樹立“從未來到未來”的人才培養理念,把培養國家重大戰略急需人才擺在突出位置;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優化學科布局,壯大新興學科,培育未來學科,促進學科交叉融合——這是天津大學在邁入辦學第130個年頭之際的獨到思考與生動實踐。
一年來,天津大學持續發力,以卓越工程人才培養提升一流研究生培養質量。金秋時節,一則喜訊讓天大師生倍感振奮:在北京召開的卓越工程師產教融合培養工作推進會上,天大報送的《產學研深度融合下電子特氣卓越工程師培養新模式》獲評首批全國卓越工程師培養改革優秀案例。一年來,學校率先創立校級研究生導師發展中心,研究制定建設方案,成功召開全國性建設研討會,示范引領研究生導師發展方向。天津大學組織參加2024年中國研究生創新實踐系列大賽,獲全國一等獎7項、二等獎20項、三等獎25項、優秀組織獎4個。學校8門課程獲評或立項教指委示范/精品課程,3門課程進入2024年教育部“拓金計劃”課程名單。迎接2025,天津大學推出一流研究生教育新質行動,強調堅持立德樹人、面向未來、分類發展、數智賦能,培養符合新時代需求的高層次拔尖創新人才。
一年來,天津大學持續發力,不斷為青年人才成長按下快進鍵。讓青年人才“減負、快進”,給資深教授“加磅、加碼”,讓輔導員評上“專家、人才”……一場讓青年教師隊伍快速成長的人事制度綜合改革在天津大學火熱開展,一系列創新人才計劃讓青年人才有機會挑大梁、當主角,力求把人才“關鍵變量”轉化為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最大增量”。去年5月推出的“U35計劃”是天津大學為35歲以下青年人才晉升正高職稱打通的一條綠色通道,要遴選出在學科領域具有發展潛力、學術方向具有引領性的青年教師,加大優秀青年人才培養使用力度。一年來,學校調整人才計劃體系,啟動國家級青年人才長周期支持方案;提高用人單位自主權精準引才;在校院兩級團隊建設、教師跨學院聯合聘任、人才計劃崗位冠名等方面先行先試,激發教師工作活力。2024年,學校新增16位國家級領軍人才、30位國家級青年人才,“全球高被引科學家”數量居中國內地高校第8名,“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數量居中國內地高校第10名,學校教師獲得“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等多項榮譽。